张燚

时间:2019-09-18浏览:359

 


张燚,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副院长,海南省重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海南民族艺术传承创新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音乐学院签约研究员。2010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获博士学位;2012年至2017年在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表演、音乐教育、文创产业等。《音乐周报》《河南教育(创业与就业)》等报刊专栏作者,《中国音乐年鉴》《中国流行音乐年鉴》《歌唱艺术》《国家大剧院》等特约作者。曾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奖、河南省“教学标兵”荣誉、河南省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成果特等奖、河南省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河南省优秀指导教师(音乐)等,唯一连续两届全国高校音乐评论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在《音乐研究》《音乐与表演》等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其中被人大复印资料《舞台艺术》全文转载2篇,被人民网、光明日报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权威网站全文转载多篇。出版个人专著4部,主编教材3部并皆有修订版,以第二作者参与出版论著多部。主持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课题项目多项。导演大中型文艺演出近五十场。

1.出版著作与教材

(1)《大学流行音乐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2)《大学声乐表演训练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3)《音乐文献检索与毕业论文写作》,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4)《中国当代流行歌曲的人文解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年。

(5)《大转型:中国高等音乐教育发展论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7年。

(6)《乐在民间: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第二),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7)《中国当代流行歌曲演唱风格与训练》(第二),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

(8)《流行唱法的理论与实践》(第二),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

(9)《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传播与接收研究》(第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年。

(10)《音乐文献检索与毕业论文写作(第二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

(11)《中国大学生音乐社团调查与研究》,环球出版社,2024年。

(12)《大学流行音乐鉴赏(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25年。

2.主持参与科研课题项目(省部级以上)

(1)主持完成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现况调查与研究》。

(2)主持完成2010年度江西省哲学社科课题《中国当代流行歌曲的文化解读》。

(3)主持完成河南省社科联2011年度项目《重新认识大学生音乐社团:以共同体的角度》。

(4)主持完成2013年度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6批面上资助项目《创意经济时代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创新研究》。

(5)主持完成2016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现状与前沿问题探津》。

(6)主持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21年度课题《海南自贸港视野下的黎歌传承与发展研究》。

(7)主持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音乐学科发展史(18卷)》分卷《流行音乐》。

(8)主持202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基于语音分析的汉语戏曲唱腔品质体系新探》。

(9)完成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通俗歌曲演唱风格变迁及通俗唱法训练模式研究》(第二)。

(10)完成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传播与接受研究》(第二)。

(11)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乐派研究》。

(12)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中国文艺院团发展史研究》。

3.学术论文(核心及以上)

(1)《当代影像声乐表演文化探微》,《音乐与表演》2004年第3期。

(1)《实践谋发展,沟通求真知——记2007第三届全国音乐传播学术研讨会》,《中国音乐》2008年第1期。

(2)《筚路蓝缕,润物无声:读<中国当代音乐学>有感》,《音乐与表演》2008年第2期。

(3)《文章岂止寻常事,敢为大道鼓与呼——读<中国音乐论辩>有感》,《音乐研究》2008年第5期。

(4)《流行音乐与大众文化》,《人民音乐》2008年第7期。

(5)《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流行音乐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

(6)《以“现代”的名义跨入当代》,《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7)《再次出发:读改革开放与中国当代音乐学高层论坛》,《音乐与表演》2009年第1期。

(8)《谁的声音?——电子时代的流行歌曲演唱刍议》,《音乐与表演》2010年第3期。

(9)《被观看的音乐:流行歌曲的视觉文化认知》,《人民音乐》2010年第5期。

(10)《筚路十载启山林:评<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音乐研究》2010年第6期。

(11)《以学为业古来稀:伍国栋先生学术理念刍议》,《中国音乐》2012年第2期。

(12)《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评论的评论》,《音乐与表演》,2013年第3期。

(13)《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评论的评论》,《人大资料中心·舞台艺术》2014年第3期。

(14)《社会表演学:教师职业素质提升的新路径》,《职教论坛》2014年第35期。

(15)《我国高等音乐教育陷入“专业”误区》,《音乐与表演》2015年第2期。

(16)《向中国知名的音乐科研平台攀进:2015北京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播基地学术年会评述》,《人民音乐》2015年第4期。

(17)《呼唤真正的高雅:评歌唱艺术的“卡拉OK”现象》,《艺术评论》2015年第5期。

(18)《高等音乐教育路在何方》,《音乐与表演》2016年第1期。

(19)《香港流行歌曲对内地的影响与启示》,《中国艺术评论》2017年第6期。

(20)《面向前沿的多元建构》,《中国音乐》2017年第2期。

(21)《<音乐研究>六十年的意义与启示》,《音乐研究》2018年第6期。

(22)《跨学科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艺术百家》2019年第2期。

(23)《成为教师: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亟待补上的一课》,《音乐与表演》2019年第2期。

(24)《中国流行音乐研究四十年的历程与困境》,《音乐研究》2019年第4期。

(25)《学术升维:2019中国音乐研究基地年会的实然与应然》,《人民音乐》2019年第8期。

(26)《弘毅为公——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开拓者伍国栋》,《人民音乐》2019年第12期。

(27)《流行音乐创作平庸化的多维观察》,《艺术评论》2020年第7期。

(28)《以公共性捍卫尊严——基于文科危机的音乐学发展路径探索》,《音乐与表演》2021年第3期。

(29)《民歌味道说——以黎歌为为中心的艺味论品察》,《音乐与表演》2022年第4期。

(30)《再口头化:中国民歌校园传承的偏差与匡正》,《音乐与表演》2023年第1期。

(31)《戏歌是传统戏曲时尚表达的生动展示》,《人民日报》2023年09月08日 第20版。

(32)《话语背后的话语:对“科学唱法”的多重解读》,《艺术传播研究》2024年第1期。

(33)《今天,我们如何开展艺术评论》,《艺术评论》2024年第2期。

(34)《切音唱法论》,《音乐与表演》2024年第2期。

(35)《切音唱法论》,《人大资料中心·舞台艺术》2024年第5期(下)全文转载。

(36)《新中国民族歌唱研究的经验与反思》,《音乐研究》2024年第6期。

(37)张燚:《中华传统音乐创演的独特方式》,《光明日报》2024年08月07日。

(38)张燚:《不同乐谱代表不同的音乐可能》,《光明日报》2024年12月11日。

(39)张燚:《中国歌唱“口劲儿”论》,《音乐与表演》2025年第3期。

4.主要获奖

(1)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评比二等奖,2002年。

(2)福建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奖,2004年。

(3)全国高校第三届书评比赛优秀奖(最高奖),2008年。

(4)江西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2008年。

(5)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三等奖,2009年。

(6)全国高校第四届书评比赛一等奖,2010年。

(7)河南省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三等奖,2014年。

(8)中国音乐评论学会第四届学会奖三等奖,2013年。

(9)河南省金钟奖银奖,2013年。

(10)中国教育学会音乐论文优秀奖,2013年。

(11)河南理工大学演讲比赛第一名,2013年。

(12)全国音乐传播征文大赛优秀奖,2014年。

(13)河南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2014年。

(14)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成果奖特等奖,2015年。

(15)中国音乐评论学会第五届学会奖二等奖,2015年。

(16)河南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2017年。

(17)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成果奖一等奖,2017年。

(18)河南省校园好声音优秀指导教师,2017年。

(19)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8年。

(20)海南省文化艺术职业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2019年。

(21)中国音乐评论学会评论奖二等奖,2020年。

(22)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六年一届)三等奖,2021年。

(23)2022年度北京市新闻奖三等奖。

(24)海南省第三届普通⾼等学校⾳乐专业⼤学⽣基本功展示活动指导教师奖2项,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