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举办了一场干货满满的学术盛宴。广州大学张少飞博士以《常识与实践——项目申报的个人体会》为题,结合自身十余年国家级项目申报经验,为师生传授科研申报的通关密码。
这场题为“常识与实践”的讲座,直击科研痛点。张博士以“幸存者偏差”警示盲目复制成功案例的风险,提出“从失败中提炼共性”的反向思维。针对“天道酬勤”的传统认知,他创新性提出“精准勤奋”理论,强调要建立“政策解读—前沿追踪—跨学科构建”三维坐标系提升申报效率。
在选题策略环节,张博士以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为例,演示如何将个人研究与“文化强国战略”精准对接。他现场拆解“地域音乐元素交响化”到“区域文化标识建构”的选题升级路径,为海南黎族音乐研究提供“纹样符号转化”“民间故事交响叙事”等创新切口。针对申报材料易失分项,他特别强调“研究基础相关性、创新点辨识度、团队结构互补性”的三维平衡法则。
这场持续2小时的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操价值。张博士结合自身7项国家级课题、20余篇CSSCI论文的学术成就,生动诠释了“理论—实践—教学”三位一体发展路径。其创作的《中国的脊梁》《钱江新韵》等交响乐作品,以及主讲的《西方技术与中国风格》系列讲座,展现出艺术实践与学术研究的深度融合。
张博士强调:“科研申报的本质是学术价值的社会转化。当研究深深扎根地域文化土壤,又能回应时代命题,自然具备核心竞争力。”这场跨越地域的学术对话,不仅为海南音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开辟新思路,更为青年学者搭建起连接学术理想与实践路径的桥梁。
专家简介:
张少飞博士作为中国交响乐研究领域的中青年学者,在学术成果与艺术实践上形成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在核心学术阵地,张少飞博士著有“新中国管弦乐创作研究”领域的学术专著;并在《音乐研究》《黄钟》等 CSSCI 期刊发表了《简单有效的和声手法,民族风格的共同追求》《展现过程各有差异,艺术坚守殊途同归》等 20 余篇(首)论文及作品。科研项目层面,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21年后期资助项目·新中国管弦乐创作的经典年代》、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钢琴独奏· bD调幻想曲》等“国家级课题”及“教育部项目”共7项。出版《合唱与指挥》、《歌曲写作与改编》两部省级规划教材。
在艺术实践领域,张少飞博士构建了 "创作 - 指挥 - 教育" 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曾执棒浙江大学交响乐团、杭州邮政交响管乐团。代表作品有管弦乐《中国的脊梁》、《钱江新韵》、钢琴独奏《bD大调叙事曲——献给鲍元恺先生》、混声合唱《致青春》等。其主讲的《西方技术与中国风格》等专题讲座,足迹遍及南京艺术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形成理论与实践互促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