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官方网站!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规章制度 > 列表
海南师范大学2016-2020教学改革总体方案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16-07-11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根据学校“三大服务”发展新定位和“十大工程”办学新思路,全面落实海南师范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方案。

一、总体要求

  •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引导,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全面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

  • 基本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原则。要坚持育人为本,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成长成才。

  坚持改革创新原则。要积极吸收国内高校、甚至国际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先进经验,立足学校当前实际,更要着眼长远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反对墨守成规,用先进的思想指导教学改革。

  坚持整体推进原则。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按照统筹规划、整体设计的要求,制订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具体实施方案,将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落到实处。

  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以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引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全校教育教学改革。

二、改革目标

  经过五年的教学改革与发展,建立起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发展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完成“大类招生 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教师教学方式总体改观,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全面展开,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匹配度显著提高。

三、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大类招生 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现有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大类招生 大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1.大类招生改革。在 “分流培养”试点工作基础上,积极扩大“大类招生”,在全校范围内(音乐、体育、美术、外语学院除外),按照学科专业门类进行招生,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专业大类,打破原有按专业招生的单一模式,以吸引更多优质生源。

  2.大类培养改革。按照“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教学培养思路,将全校所有学科专业分为七大类,根据学科专业特点选择“1+3”、“1.5+2.5”或者“2+2”分段的人才培养改革。在前期阶段,突破原有的院、系框架,充分利用多学科的优势,构建宽口径的课程体系,学生共同学习通识与基础教育课程,主要包括通识教育模块、大类公共基础教育模块、专业启蒙教育模块课程。在后期分流阶段,坚持强化基础、贯通通识的基本原则,同时要求体现专业特色,协调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注重能力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3.合理分流。学生完成前期学习后,采取大类内分流和跨大类分流的方式进行。学生依据本人意愿填满所在大类内的所有专业,然后按照学生前期学习绩点排序,参考个人综合表现,依据各专业最大可容纳学生数,按填报志愿的顺序分流到大类内相应的专业。

  4.建立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在“大类招生 分流培养”模式下,对学生选择率低,甚至达不到班级规模的专业,予以预警并控制招生规模;根据第三方就业评估报告,建立全校红牌黄牌专业警示,连续两年就业率低于学校当年平均就业率且排在后三名的专业,予以预警并控制招生规模;对连续三年就业率低于学校当年平均就业率且排在后三名的专业,予以减少招生规模直至停招。

(二)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是学生成人、成才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

  1.推进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在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改革方案的指导下,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重组,重新修订课程教学大纲。鼓励任课教师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积极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

  2.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要引进更多优质的网络视频公开课,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让更多学生享受优质教学资源,另一方面更要加强自身网络课程平台的建设,有重点地建设一批校本网络课程,在部分专业和班级进行网络开放教学试点。

  3.“三步走”战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第一步,学院开展教学研讨,查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初步整改思路。第二步,各学院推出5-10门课堂教学改革有基础的课程作为试点,先行建设;第三步,每位教师制订课堂教学改革计划付诸实施,以学期为单位,进行教学小结、计划修订、整改提高。通过学习动员——试点交流——逐步推广三个阶段,全校课堂教学面貌有一个全新的大改观,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改革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切忌为改革而改革,避免形式主义“走过场”。

(三)考核方式改革

  1.树立以能力和素质考核为核心的考试观念。坚持“三突出”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考核、突出多样化考核、突出创新创业能力考核,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索“非标准答案”考核,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引导和激励作用,破除“高分低能”积弊,建立科学合理、鼓励创新、富有活力、方式多样的考核制度。

  2. 以点带面推动考核方式改革。学校鼓励各学院在培养方案已开设的课程中自主选定拟改革课程进行考核方式改革,“十三五”期间,每学年度各专业学院至少有4门课程进行考核方式改革。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程特点、班级规模等情况,灵活设置平时考核、期末考核在课程考核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有些课程可考虑取消期末考核。

(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1.加强实验教学改革。跟踪学科发展方向,及时更新实验内容,提倡由科研实验引导专业实验教学,开设学科前沿的实验内容。鼓励学生加入基地导师课题组,早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形成教、学、研良性互动。

  2.积极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大力实施“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注重“创新性实验”实施与课程设计、专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的衔接和结合。实施统筹管理,争取更多项目入选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计划。

  3.积极组织各类学科和专业技能竞赛。学校将继续加大各类学科和专业技能竞赛的经费投入,积极创设和组织学生参加多种类、多层次学科竞赛活动,以培养其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4. 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以海南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依托,立足海口市区域经济特色、产业类型与建设规划,致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开辟绿色通道。

(六)教师教育改革

  1.加强师范生基本专业素养教育。首先注重对学生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和引导,有计划地开展职业规划指导与讲座、师范生学习指南和培养方案讲解等活动。其次推进教师教育社团建设,鼓励学生团体创办教师教育相关的社团,如心理协会、教学技能协会、大学生支教团、课程与教学研究协会等。

  2.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适应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师资格考试改革的要求,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资格证考试要求、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来调整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通过立项方式鼓励教师根据教师教育特点、海南基础教育特点、国家相关要求编写相关课程教材,建立教师资格考试资源网站,建立中小学教材库、教学实践案例库、优秀教师教学视频库,借助数字化校园网平台,实现教师教育课程教材、视频、资料等电子资源共享。

  3.加强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训练。加强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硬笔字、普通话、板书、班级管理、多媒体教学技能、口头表达训练等方面。坚持和完善“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模式,将教学基本功的演练、观察体会教学活动、学科专业教学技能强化、教学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循序渐进的安排在本科四年的学习中。遵循“以赛促教、以赛促训”的思路,引导学院和教师高度重视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形成“班级­—学院—学校—省—国家”的教学竞赛体系,助推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提升。

  4.探索有特色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

  依托我校综合型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国家级项目,在全省各市县定额招收优质生源,设计专门的培养方案,实行订单式培养,为各市县培养至少能胜任2-3个学科教学任务的高素质综合性小学教师,并以此为突破口探索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在师范生中,择优选拔出部分志向坚定、综合素质高的学生组成卓越班进行精英式师范教育,选择部分优秀的学生免试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实现本硕一体化培养。

(五)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改革

  1.出台创新创业学分管理相关规定。在现有《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学校出台《海南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办法》,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对学生实行创新创业第二份成绩单管理。

  2.扩大学籍弹性化管理。扩大弹性学制年限,将学生修业年限由3到7年放宽到3到10年,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学业情况调整学业进程,可以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在现有相关评优评先项目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表彰优秀创新创业的学生。取消

  3.出台学业成绩年度报告及预警、留级制度。为加强学风建设,完善大学生教育教学管理,建立家校沟通和联动机制,以学年度为时间节点向学生本人及家长报告学生学业情况;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成绩问题,学校及时向学生本人及家长发出预警,通报学生学业存在的问题以及提示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力求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对各学年累计不及格课程达到28学分以上的学生,予以学业留级。

  4.出台免修免考制度。在现有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免修免考执行细则的基础上,出台免修免考制度,在更大范围内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大发展空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

  1.加紧升级、完善现有教务管理系统。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改革以及学生第二份成绩单对教学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对现有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改造升级才能保证教学改革顺利开展。加强对教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充分发挥教务系统各项功能,全面提升对师生的服务能力。

2. 加快推进网络在线教学平台和课程资源建设。

网络在线教学平台和课程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打造独立的个性化空间,涵盖学生学习空间、教师备课、电子教案、课程平台、修学分平台、互动讨论空间、移动学习等内容,提供了基于过程管理的教学和学习评价技术保障,是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重要支撑,有利于提升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学习意识及自学能力。

  3.教室智能化改造

  教室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场所,参照国内部分高校,对教室智能化进行改造,在无线覆盖的前提下,提供功能更强的无线投影和便捷的蓝牙语音等功能。

(二)加大教学经费投入

  一是设立大类招生和培养专项经费,一方面为教学改革提供基本的硬件条件,另一方面以立项的方式推动全校教学改革;二是设立课堂教学改革专项经费,以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改造为突破点,以点带面,逐步完成课堂教学改革任务;三是提高学生实践、见习、实习经费标准,加大实验实训设备设施和场地建设力度,重点支持教师教育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信息技术应用实验室的建设。

(三)相关政策支持。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师德考评方式,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对教师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

  2.修订完善相关教师职称评审、考核评价文件。修订现有《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教学业绩考评有关规定》,将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作为职称评聘的必备条件;出台《海南师范大学教学奖励办法》,加大教学奖励的力度,进一步突显教学工作的基础地位,表彰在学校教学改革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尤其一线教学中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的教师。

原文附件下载链接:http://f.hainnu.edu.cn/2016/0711/20160711114238438.doc